2023年3月18日是第23个“全国爱肝日”,今年的宣传主题是“主动检测、扩大治疗、消除乙肝危害”。
据WHO调查显示,2019年全球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流行率为3.8%,约有150万新发HBV感染者,2.96亿慢性感染者,82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、肝硬化或肝癌等相关疾病。
据报道,目前我国慢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仅为22%和15%。为实现WHO提出的“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”的目标,亟需提高群众对该疾病的认识,积极检测乙肝病毒(HBV)感染标志物,以达到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、降低疾病的危害。
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疾病?
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(简称慢乙肝)是指乙肝病毒持续感染人体超过半年,并引起慢性肝脏炎症,如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升高,或肝组织学检测有明显炎症坏死,或肝组织学/无创指标提示有明显纤维化。
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标是什么?
慢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,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,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、肝硬化失代偿、肝细胞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,改善患者生活质量,延长其生存时间。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,应追求临床治愈。
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都有哪些?
1、母婴传播:在我国,HBV以母婴传播为主,占新发感染的40-50%,多发生在围产期,通过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/体液传播。母亲HBV DNA水平越高,传播风险越大。
2、血液、性接触传播:包括输注未经严格筛查和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、不规范的血液净化、不规范的有创操作和无防护的性行为等。HBV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,如职业暴露、修足、纹身、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。
3、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,日常学习、工作、共同进餐、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,不会传染HBV。另外,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(蚊和臭虫等)传播。
如何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?
1、新生儿、婴幼儿、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成年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;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,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;
2、HBV DNA高病毒载量的孕妇,可在妊娠第24-28周开始抗病毒干预,联合新生儿主动及被动免疫,可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的风险;
3、规范血液和血制品的使用,修足、纹身、穿刺等有血液暴露风险的器具应严格消毒。